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團年飯 - 陸羽茶室


陸羽茶室-對於我來說,一點兒也不陌生,尤其是有重要的家庭節日聚餐時,陸羽幾乎是穩陣的不二之選。在我的記憶中,除了有那場轟動全港的槍戰悲傷回憶,還有那小時候不斷倒瀉茶的有趣回憶,還有與親戚們一同食飯的開心回憶。

我愛「可麗露」! - Monsieur Chatte


第一次接觸「可麗露」這樣東西,是在一本烘焙書上的介紹。還記得當時EE在書上貼了張小字條,說她說最喜歡這個甜品。

當時不知就裡,以為這個蛋糕容易造得很,普通不過。誰知原來大有來頭,要做得好,當中又大有學問。

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

拉麵撈過界 - MIST Pizzeria


機緣巧合下,上星期五得悉MIST Pizzeria新開張做的一個Promotion-於1月7日送免費pizza。知道MIST做日式拉麵做得出色,並獲得米芝蓮一星的榮譽;今次新開的副線竟然踩過界,主打Pizza?好想試下它的水準,於是就參加了是次活動。

新店地址在大坑。大坑其實就夾在銅鑼灣和天后中間,但這個「坑」給人的感覺卻似是很遙遠的;而近年,有不少有心思的食店和Coffee Shop都開在這裡。說穿了,這其實是個覓食尋寶好地方。

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

上環咖啡之星 - Barista Jam

不計Starbucks或者Pacific Coffee Company,如果要飲好咖啡,在我家這一區,是沒有的;但如果多走15分鐘,就可以找到不少像樣的咖啡店。這條路也是我近年為覓食才發現的,算是驚喜。當中最常去到的,可算是Barista Jam。它亦是上環區非常有名的咖啡店,就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。

今天下午到舊公司「遊逛」後,有少少肚餓;看看手錶,是下午3時許,又是下午茶的好時候!此時又想起同區的Barista Jam,於是二話不說就到那兒進發了。

本來只想叫杯咖啡,然後呆坐看雜誌;不過在收銀處前付錢,又敵不過蛋糕玻璃櫃入面的甜品的誘惑。再者,叫1杯咖啡多加$26就有件蛋糕了。

是日就只見有2款蛋糕,Bitter Choco Brownie和Forest Noir,但兩款的賣相都很相似,又看不到它們內裡的結構。問了店員哪個比較受歡迎、味道有甚麼分別;他回答說「視乎個人口味吧!Bitter Choco Brownie就好像Brownie一樣;Forest Noir就和黑森林差不多了」心諗:「鬼唔知咩!我都識英文喇!」算數,就要了個只剩一個的Bitter Choco Brownie,好像特別一點;還有杯Large Cappuccino$29

大約等了5分鐘,蛋糕就先呈上來。這下子,才真真正正見到它的結構。果真和網上的評價無異:就是賣相很恐怖。


唔打閃光燈還好,打了頓覺得它像個亂披上披肩的乞丐!是自家設計的嗎?只是覺得,此店雖主打咖啡,但同樣有High Profit Margin的蛋糕也不應忽視。


很快Cappuccino又來了。


還是決定先向蛋糕埋手。其實它樣子醜陋,但內涵亦不過不失的。外表那層其實是做得輕輕薄薄的朱古力片;輕輕撥開朱古力片,入面其實是Chocolate Mousse;軟滑度不錯,而中間亦有Chocolate Sponge Cake加強口感的層次,整體蛋糕都算濕潤。然而味道的層次卻不多,朱古力整體偏甜,Bitter又不知跑到哪兒。

店家似乎不應該用Brownie這個字,用Mousse比較好。吃罷整個甜品,我也感受不到任何與Brownie有掛勾的質感。唯一好處是,蛋糕比想像中要Light,伴咖啡也不錯啦!


到主角Cappuccino了。很簡單但又標準的Latte Art!呷一口,奶泡如想像中打得綿密,只是溫度些微高,要不可以更順滑。咖啡豆是店方自家培烘的,亦算香濃,但奇怪咖啡顏色比平常見到的淺色。但我很滿意-這是一杯飲完令人很舒適的咖啡。


本來來到時是坐Bar位的,等了10分鐘,才有1張2人檯空出來,我就二話不說轉移陣地啦!其實這家小店,就只有1張2人檯,其他的都是木造的大檯,或者高櫈。

忽然回想,早在這次的光顧,我都有來過這裡。還記得是暑期8月尾的時候,Internship完結同事和我Farewell,Lunch就在這兒吃的。


還記得那天,我們每個人都叫同一樣食物,就是Spaghetti Carbonara ($69)!哈哈!有同事曾經嚐過,於是大力推介。


或者有人會覺得,這味簡單的意大利菜我都識煮,到餐廳一定不會點;然而我覺得,醬汁材料都是新鮮現製的,何必要吃一罐罐買來的廠造醬汁?

最簡單的菜,才最考廚師功力。以上這道Spaghetti Carbonara,我是超滿意的-意粉有很基本的Al Dente;煙肉炒得香脆,蘑菇亦鮮香;每一口意粉都能沾到些忌廉和煙肉吃。忌廉很香濃,只是還可以再煮得濃稠一點。

我曾發誓午餐不沾澱粉質,到最後還是破戒整碟吃完。這回我也極力推介!


Barista Jam
上環蘇杭街126-128號地下D舖

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京都炸醬撈麵 - 好旺角麵家

在聖誕節人人出街食飯的日子,要不是早早訂位,或者比人搶先一步到餐廳霸位,恐怕就要白白地呆等了。

本來約了朋友到位於旺角家樂坊的18 Gram食個light lunch傾下計,奈何下午1點的時間,整個cafe已經滿座,亦有2堆人在排隊入座。見到在場的年青學生談得起勁,冇一個願走;而當我問在場的女職員大約要等幾耐而她又面露尷尬笑容時,我的朋友就說不如到別間餐廳去了。無辦法吧,這是Cafe的壞處,但同時亦是它的好處!

相比起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,我對旺角不算太熟識。然而當朋友問我推薦到哪間餐廳時,我竟然立即想起「好旺角麵家」-一來早有朋友大力推薦,二來是剛才路經花園街見到分店。不想走到位於西洋菜南街的總店,於是就到這家分店安頓下來。

相比起旺角其他受歡迎的市肆,這裡是少了幾分生氣。這家老字號的麵店,竟然要出動到員工在門口拉客入餐廳用餐。餐廳開揚光鮮,設有卡位,並不是如老店般,既懷舊亦殘舊,人人都逃不過搭檯的命運,埋頭苦幹的在吃麵。這裡少了幾分擠湧,多了幾分冷清。

我的目標明確,就是衝著試此店名物京都炸醬撈麵。份量有大 (碟)和小 (碗)之分,麵也有粗和幼可選。我就當然選了小碗的粗麵,$25。下單等了5分鐘許,我的食物便來了。


這個份量我是很滿意的,不多亦不少。對我此等害怕澱粉質的人是最適合不過。炸醬不是放在麵上,而是用另外一個和豉油碟差不多大小的小碟盛著。隨麵也送上一碗韮王清湯


先嚐一些粗麵。果真是撈麵,滴水不沾。粗麵很乾身,冇鹼水,質地又很爽彈,食到尾質地依然。認識我的人,就知道我不太喜歡吃雲吞麵那種幼麵,唯獨是我對粗麵的觀感是不同。


至於靈魂炸醬呢?聞說是自家製的,但應該是預先製作好的,因為溫度稍冷。先嗅一下,香氣十足;看上去就是好像多油了一點。嚐少許,覺得味道酸甜醒神,但我會略為覺得偏甜;但它和麵一起食是很惹味的。豬肉的選材也不差,是粒狀而不是傳統的條絲狀;肉質不韌,只是間中有少許肥豬肉。此物號稱為京都炸醬,但製法卻是粵式,為何?

這個名物是美味的,炸醬份量都足夠用來撈一整碗麵。份量嘛?作為一個街頭小食倒也不錯,因為淺嚐即可;然而如果當作正餐,叫大的份量,價錢又好像標得太高了。

又,有個白痴問題:究竟韮王清湯,是用來飲的,還是伴麵食?請指教!


好旺角粥麵專家 Good Hope Noodle
旺角花園街18號地下5-6號舖

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

初嚐手造意粉 - Trattoria Doppio Zero

2011年12月30日 (星期五)

意大利菜,是我最喜愛的菜系之一;其飲食歷史比法國還要悠久深遠,光是Pasta這個課題就已經研究好久好久。作為門外漢中的門外漢,今次想分享一下我有記憶以來第1次吃到的手製Pasta。

Trattoria Doppio Zero,雖算是新開張的小店,但早有聽過它的名字,知道它主打手造Pasta。師傅堅持用Double Zero-最Fine的麵粉型號去盡顯意大利風采;Doppio Zero就是Double Zero的意大利文。然後Trattoria則解作Small Restaurant。除了德文以外,有時我希望我也懂得法文和意大利文-就只不過為了美食而已!

但的起心肝到訪卻是有點機緣巧合。事源早排見到舊公司的一個上司的照片分享,是關於在這裡吃過的Ravioli,而最有趣的是它塞滿紫色的Beetroot,細看材料,原來又有Gorgonzola!都是我近期喜歡吃的食物;整體賣相甚佳。問她值不值得再訪,她也推薦了。很爽快地,我們就相約再到那兒用餐。

我們12:30pm就到那兒,人不算多,就大約只有10人;不知是否沒有訂位的緣故,我們被安排到一個挺近門口和Bar檯的沙發位用餐,也是好近出菜的位置,勉強睇到廚師的活動。


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

窩夫二記 - Waffle Yo & Ocio @ Causeway Bay

窩夫,是我鍾愛的食物之一。港式和西式做法我都喜愛。喜歡它,全因為它外脆內軟的質感。對我來說,它作為小吃或主食都可以。

那誘人的牛油和蛋香味,令我想起兒時的愉快回憶。讀幼稚園時,步行往返學校途中,總會經過一檔推著木頭車賣雞蛋仔和格仔餅的小販阿姐。她挺喜歡我,好多時候,阿媽拖住我經過,她都會送一底雞蛋仔給我。然而我鍾愛的卻是那油膩的格仔餅,愛那花生醬、煉奶和牛油混合的芳香,只是阿媽話此物太肥膩,不准我多吃。也許是這種心癮,現在我見此物就必瘋狂。

做得好聽似簡單,但做得好的卻數一數二。「中伏」的次數多不勝數。

就分享一下我最近吃過的2次的窩夫。

較先嚐到的是在銅鑼灣禮頓道的Waffle Yo

記得那是某個Weekday的下午四時,以為它遠離銅鑼灣心臟地帶理應冷清,但仍受不少學生歡迎。此店是小吃店,主打食物是窩夫和Frozen Yogurt,而當中最吸引我的,是那號稱獨家研製且即叫即烘的「窩夫棒」。畢竟,我相信此物在香港來說是首創的,令我有點期待。

由於目標明確,所以見到餐牌也沒有想太多,就選了窩夫棒配焦糖醬 ($20)


窩夫棒果然是即叫即整。由於同場加埋我共有3位都是叫窩夫棒,所以前後等了大約10分鐘。窩夫到手時,果然熱辣辣。焦糖醬看似很濃味,再加上那新鮮即打的鮮忌廉,令我滿心期待。快快手拍了照後,就馬上享用!

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

Tea Break at School (2)

雖然我有考慮到寫以下這個「美食」時有點荒謬,但基於它是我近日的新寵,發展到日思夜想的階段,所以就算被眾人白鴿眼,我也決定去寫寫它。

如果連在自己的Blog也不能寫自己喜歡寫的,我就寧願從來都沒有寫過了。

哈哈!放鬆點好了!現在想介紹一下的,是近日我在理工新Can邂逅的下午茶餐「麥o麥厚多」(連餐飲$16)

其實它被推出了已有好一段時間了,相信是下午茶套餐之中較受歡迎的。要上課的時候,每逢到下午2:30,下午茶時段剛開始,就有一堆學生拿著啡色托盤,在收銀機旁的焗飯Section排隊。一份份的多士就被陳列於玻璃櫃,有Order時,職員才能出來塗醬。雖然那裡都有蛋糕賣,但學生不是為「炸雞脾薯條」排隊,便是為「麥o麥厚多」排隊。兩者皆售完即止。

上星期三和四都有返學校,特地留肚到新Can尋找它的芳蹤。

有別於一般茶餐廳的「厚多士」,它的厚度就有如2塊厚多士疊在一起-當然,它是一塊過,就如Holly Brown的Honey Toast。又其實兩者有些微差別-Holly Brown的麵包皮部份是「圍」起來的,能輕易將它支解;但學校的則是與白麵包連住的。拿著那鈍得要命的刀,可要花些力氣才能切下來。

麥o麥多士,英文譯作Thick Toast。看名字還以為是這款而已...


其實是這個才真...


同樣是塗上粗粒花生醬煉奶,麥o麥多士的厚度卻是一倍有多。

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

聖誕下午茶 - Lobby Lounge, Inter-Continental Hong Kong

2011年12月23日 (星期五)

不知從哪時開始,已決意要走遍港九,試盡有名的英式下午茶。目標暫時是在酒店享用的下午茶套餐。食齡尚淺,但因為常常看Open Rice及有名食評家的Blog,雖未嚐盡所有英式下午茶,但總算能粗疏地綜合哪裡的下午茶有甚麼特色。

由於酒店的英式下午茶幾乎每位二百元起跳,算是奢侈,而身邊的朋友對「賞味」的Utility都不高,所以找「下午茶鐵腳」是非常困難的。

不過,幸運地,最近又多了一堆「下午茶鐵腳」。可能是聖誕節來臨的關係,大家都不期然想豪一豪,食一頓好的慰勞自己。大概是這樣,朋友就問我推介哪間酒店的傳統英式下午茶。起初她意屬半島,但我很老實地對她說,我認為洲際酒店的是最好,鹹甜點皆精細,更可以一邊吃一邊看到日落和夜景;然而半島雖最傳統,但「有形無實」,食物普通,環境更是雜,桌子和桌子間空間又小。我也有透露我的意願是文華酒店,不過朋友聽到我的介紹,就選了洲際。任我隨後說,「恐怕起點太高,之後你會翻唔到轉頭!」,她的心也是向著洲際的了!

與朋友二人相約下午三時在尖東站見面,然後徒步至洲際大堂。一心想著是星期五,未是週末,人應該不算多吧?怎料那時已有四至五組客人在等待!女侍應都有走上前,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到Poolside享用我們的下午茶,唯獨是只能享用到下午四時半。看看手錶,那時已三時半,雖然個人是從來不喜歡用餐有時間限制,但考慮到有朋友還未來到,所以還是決定等一下!


大約四時許,侍應終於安排我們入座了。幸運地,我們被安排到近海景的位置,真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