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甜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甜品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我愛「可麗露」! - Monsieur Chatte


第一次接觸「可麗露」這樣東西,是在一本烘焙書上的介紹。還記得當時EE在書上貼了張小字條,說她說最喜歡這個甜品。

當時不知就裡,以為這個蛋糕容易造得很,普通不過。誰知原來大有來頭,要做得好,當中又大有學問。

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

上環咖啡之星 - Barista Jam

不計Starbucks或者Pacific Coffee Company,如果要飲好咖啡,在我家這一區,是沒有的;但如果多走15分鐘,就可以找到不少像樣的咖啡店。這條路也是我近年為覓食才發現的,算是驚喜。當中最常去到的,可算是Barista Jam。它亦是上環區非常有名的咖啡店,就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。

今天下午到舊公司「遊逛」後,有少少肚餓;看看手錶,是下午3時許,又是下午茶的好時候!此時又想起同區的Barista Jam,於是二話不說就到那兒進發了。

本來只想叫杯咖啡,然後呆坐看雜誌;不過在收銀處前付錢,又敵不過蛋糕玻璃櫃入面的甜品的誘惑。再者,叫1杯咖啡多加$26就有件蛋糕了。

是日就只見有2款蛋糕,Bitter Choco Brownie和Forest Noir,但兩款的賣相都很相似,又看不到它們內裡的結構。問了店員哪個比較受歡迎、味道有甚麼分別;他回答說「視乎個人口味吧!Bitter Choco Brownie就好像Brownie一樣;Forest Noir就和黑森林差不多了」心諗:「鬼唔知咩!我都識英文喇!」算數,就要了個只剩一個的Bitter Choco Brownie,好像特別一點;還有杯Large Cappuccino$29

大約等了5分鐘,蛋糕就先呈上來。這下子,才真真正正見到它的結構。果真和網上的評價無異:就是賣相很恐怖。


唔打閃光燈還好,打了頓覺得它像個亂披上披肩的乞丐!是自家設計的嗎?只是覺得,此店雖主打咖啡,但同樣有High Profit Margin的蛋糕也不應忽視。


很快Cappuccino又來了。


還是決定先向蛋糕埋手。其實它樣子醜陋,但內涵亦不過不失的。外表那層其實是做得輕輕薄薄的朱古力片;輕輕撥開朱古力片,入面其實是Chocolate Mousse;軟滑度不錯,而中間亦有Chocolate Sponge Cake加強口感的層次,整體蛋糕都算濕潤。然而味道的層次卻不多,朱古力整體偏甜,Bitter又不知跑到哪兒。

店家似乎不應該用Brownie這個字,用Mousse比較好。吃罷整個甜品,我也感受不到任何與Brownie有掛勾的質感。唯一好處是,蛋糕比想像中要Light,伴咖啡也不錯啦!


到主角Cappuccino了。很簡單但又標準的Latte Art!呷一口,奶泡如想像中打得綿密,只是溫度些微高,要不可以更順滑。咖啡豆是店方自家培烘的,亦算香濃,但奇怪咖啡顏色比平常見到的淺色。但我很滿意-這是一杯飲完令人很舒適的咖啡。


本來來到時是坐Bar位的,等了10分鐘,才有1張2人檯空出來,我就二話不說轉移陣地啦!其實這家小店,就只有1張2人檯,其他的都是木造的大檯,或者高櫈。

忽然回想,早在這次的光顧,我都有來過這裡。還記得是暑期8月尾的時候,Internship完結同事和我Farewell,Lunch就在這兒吃的。


還記得那天,我們每個人都叫同一樣食物,就是Spaghetti Carbonara ($69)!哈哈!有同事曾經嚐過,於是大力推介。


或者有人會覺得,這味簡單的意大利菜我都識煮,到餐廳一定不會點;然而我覺得,醬汁材料都是新鮮現製的,何必要吃一罐罐買來的廠造醬汁?

最簡單的菜,才最考廚師功力。以上這道Spaghetti Carbonara,我是超滿意的-意粉有很基本的Al Dente;煙肉炒得香脆,蘑菇亦鮮香;每一口意粉都能沾到些忌廉和煙肉吃。忌廉很香濃,只是還可以再煮得濃稠一點。

我曾發誓午餐不沾澱粉質,到最後還是破戒整碟吃完。這回我也極力推介!


Barista Jam
上環蘇杭街126-128號地下D舖

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

窩夫二記 - Waffle Yo & Ocio @ Causeway Bay

窩夫,是我鍾愛的食物之一。港式和西式做法我都喜愛。喜歡它,全因為它外脆內軟的質感。對我來說,它作為小吃或主食都可以。

那誘人的牛油和蛋香味,令我想起兒時的愉快回憶。讀幼稚園時,步行往返學校途中,總會經過一檔推著木頭車賣雞蛋仔和格仔餅的小販阿姐。她挺喜歡我,好多時候,阿媽拖住我經過,她都會送一底雞蛋仔給我。然而我鍾愛的卻是那油膩的格仔餅,愛那花生醬、煉奶和牛油混合的芳香,只是阿媽話此物太肥膩,不准我多吃。也許是這種心癮,現在我見此物就必瘋狂。

做得好聽似簡單,但做得好的卻數一數二。「中伏」的次數多不勝數。

就分享一下我最近吃過的2次的窩夫。

較先嚐到的是在銅鑼灣禮頓道的Waffle Yo

記得那是某個Weekday的下午四時,以為它遠離銅鑼灣心臟地帶理應冷清,但仍受不少學生歡迎。此店是小吃店,主打食物是窩夫和Frozen Yogurt,而當中最吸引我的,是那號稱獨家研製且即叫即烘的「窩夫棒」。畢竟,我相信此物在香港來說是首創的,令我有點期待。

由於目標明確,所以見到餐牌也沒有想太多,就選了窩夫棒配焦糖醬 ($20)


窩夫棒果然是即叫即整。由於同場加埋我共有3位都是叫窩夫棒,所以前後等了大約10分鐘。窩夫到手時,果然熱辣辣。焦糖醬看似很濃味,再加上那新鮮即打的鮮忌廉,令我滿心期待。快快手拍了照後,就馬上享用!

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

聖誕下午茶 - Lobby Lounge, Inter-Continental Hong Kong

2011年12月23日 (星期五)

不知從哪時開始,已決意要走遍港九,試盡有名的英式下午茶。目標暫時是在酒店享用的下午茶套餐。食齡尚淺,但因為常常看Open Rice及有名食評家的Blog,雖未嚐盡所有英式下午茶,但總算能粗疏地綜合哪裡的下午茶有甚麼特色。

由於酒店的英式下午茶幾乎每位二百元起跳,算是奢侈,而身邊的朋友對「賞味」的Utility都不高,所以找「下午茶鐵腳」是非常困難的。

不過,幸運地,最近又多了一堆「下午茶鐵腳」。可能是聖誕節來臨的關係,大家都不期然想豪一豪,食一頓好的慰勞自己。大概是這樣,朋友就問我推介哪間酒店的傳統英式下午茶。起初她意屬半島,但我很老實地對她說,我認為洲際酒店的是最好,鹹甜點皆精細,更可以一邊吃一邊看到日落和夜景;然而半島雖最傳統,但「有形無實」,食物普通,環境更是雜,桌子和桌子間空間又小。我也有透露我的意願是文華酒店,不過朋友聽到我的介紹,就選了洲際。任我隨後說,「恐怕起點太高,之後你會翻唔到轉頭!」,她的心也是向著洲際的了!

與朋友二人相約下午三時在尖東站見面,然後徒步至洲際大堂。一心想著是星期五,未是週末,人應該不算多吧?怎料那時已有四至五組客人在等待!女侍應都有走上前,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到Poolside享用我們的下午茶,唯獨是只能享用到下午四時半。看看手錶,那時已三時半,雖然個人是從來不喜歡用餐有時間限制,但考慮到有朋友還未來到,所以還是決定等一下!


大約四時許,侍應終於安排我們入座了。幸運地,我們被安排到近海景的位置,真好!

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

慶生

今個月阿媽生日,家中的慶祝節目比起往年,真的又多又精彩!精彩方面當然是指食的那方面,哈哈。因利乘便,就吃到好多好東西。

今次就光說星期二那天的喜慶節目。

本身請阿媽去龍景軒吃個商務套餐,不過她好像較喜歡一家人分享這份喜悅。好啦,主角話事。這天我就在銅鑼灣CitySuper買了兩塊牛扒帶回家慶祝。其實選了準則也沒有甚麼特別,只是夠厚身,看似多肥肉就可以了。

其實當天選擇不算多,和牛亦不是選擇之一 (因為我覺得和牛用「燒」的才是最好吃),所以好快就拍板喇。



結果就買了2塊U.S. Premium Black Angus Beef Rib Eye。那裡的職員也挺好的,我說有個budget,她就幫我選了2塊加起來最近budget的牛扒,然後加了一包冰再和牛扒包起來。


主角生日,理應由我這個「二打六」負責烹飪,然而主角卻害怕我煎扒時油會向四方八面橫飛,所以還是由她自己煎了。

不過我和主角在主張煎牛扒的方法亦有不同,例如我會想在煎前先用些少鹽和黑椒醃醃;但主角卻認為這是貴價牛扒,食的是牛扒的原味,不需再額外加鹽,而且加鹽會令牛扒收縮而肉吃起來亦會變得老了。調味的步驟在牛扒快煎完時才做 (她說那些在師奶烹飪節目的「大廚」也是這樣做);我會想在牛扒快完成前加片牛油,和肉汁做成一道sauce;不過主角又話太肥膩喇,說我奇奇怪怪,我說一年頭才有這樣的一次機會,怕甚麼。再者,Gordon Ramsay (我偶像)也是這樣做啦 (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tIiR7DBAqY),我相信他。

回歸正題!如上圖所見,這2塊就是我家的生日大餐了!喔,奇怪是,當我們打開包裝時,卻發現肉好像有陣怪味,我們亦見到肉有好些部分變了深色...照食也可吧?


用阿姨送給阿媽的Le Creuset Griddle煎,理應別有風味。不過,由主角操刀,她超快就把牛扒反過來,顏色一點也不對辦不吸引。很失望。我個人是喜歡燶一點脆一點,不過主角又很反對。

成品大約是七成熟,對我來說有點熟了。不過肉的質素也挺高,牛油香四溢,肉質整體都很軟稔。雖為肉眼扒,但肥膏比例不算多。肉味再濃一點點同埋再juicy點就好了...又或者,自己獨享一塊更好!哈哈!


吃完正餐,就到甜品出場。今年的生日蛋糕是Cova的兩磅栗子蛋糕


已經有好一段日子沒有吃過Cova蛋糕了,所以今次是超期待的。包裝盒子是很精美高貴的樣子。


一打開,真的要「哇」一聲!好靚!那就是一件藝術品!那些Cream吱得好靚。好想立刻切一件來吃...雖然我從來都不喜歡吃栗子,但今次卻食指大動。


再來個特寫。很有趣,栗子泥有一邊的pattern竟是這樣子。


連圍蛋糕的膠帶也是一絲不茍的。


生日快樂!


在切蛋糕之時,終於見到蛋糕的盧山真面見。那是由三層栗子泥、海綿蛋糕和忌廉共九層所組成!並不是虛有其表的啦。只是我覺得糖漬栗子可以多放幾粒,那麼切每一件時都可以吃到。(雖然,可能店方覺得大多數人都把蛋糕切成八件然後分來吃)


我決定慢慢品嚐這件蛋糕。從顏色看起來,海綿蛋糕是比坊間絕大部分的都為深色。看吃少少海綿蛋糕,果然蛋香十足!質地也是非常綿密。我手多多輕輕摸了幾下它,竟發現它極為柔軟,甚具彈性。

然後我就連栗子泥和忌廉一起吃。三者的味道很香很夾,栗子泥軟硬適中,打得好滑,沒有吃到一粒粒的,只是我略嫌甜了些少。每吃一口都很滿足,但同時亦捨不得再吃多一口。

起初擔心外層的忌廉雖然「睇得」,但吃時卻令人非常罪疚。不知店方是否都考慮到這一點,所以外層的忌廉比夾層蛋糕的忌廉做得為輕身,甜度亦減低了不少。很欣賞店方的細心。不過外層的忌廉也真的有點太輕,放了在雪櫃一點時間,開始粒狀化...

還有那粒珍貴的糖漬栗子,也是令我滿有驚喜的。輕輕咬了一口,然後栗子非但不乾而且很軟稔外,栗子還應該浸過糖漿。那並不是死甜,亦那糖漿是很巧妙地藏在栗子的中心,所以咬下去,是有一點點「流心」的效果。

不喜歡吃栗子如我,也很喜愛Cova出品的生日蛋糕。下個月阿爸生日,我們已嚷著要encore多次Cova的出品,不過阿媽話應該會買東海堂北海道3.6牛乳芝士蛋糕。雖然我都吃過這蛋糕,挺是物有所值,但層次和精細遠遠不及Cova出品。

看來,我真的踏上了一條不歸路!

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

志在見識見識而已 - 沛公甜品

2011年10月20日

通常和一大班朋友在銅鑼灣食完晚餐後,有時意猶未盡,想繼續吹下水,就會去附近的港式甜品鋪繼續打躉。除了義順、滿記這些耳熟能詳的甜品店外,還有去過發記甜品和五代同糖等等。不過我對這些甜品店的出品沒有太好的印象。

猶記得上次和朋友去「五代同糖」,姑勿論服務差又漏單(白等了半小時),我們叫來的已是店中名物,如北海道3.6牛乳朱古力布丁、雞蛋布丁、芒果souffle和火焰雪山蛋糕,預料品質也有一定水準,但結果我和朋友們一邊食一邊叉到上天花板。雞蛋布丁賣相差劣,又沒有雞蛋味 (真的沒辦法!又一個珠玉在前,早在五代同糖推出這個「創新」名物時在台北吃過更好的了);芒果souffle的味道怪怪的;火焰雪山蛋糕最離譜,蛋白粗疏、咬到打發得不好的砂糖不在講,內裡的蛋糕亦粗糙得很。現在回想,只能以「垃圾」二字總結。食到一肚火,浪費錢又浪費我的quota。永遠Blacklist。

是日中午和朋友在Bricklane吃完個lunch,朋友說還很肚餓,想找些甜品吃。朋友提議到沛公甜品「溝溝貨」。我倒是沒有所謂,反正早聞沛公甜品之大名,今天就乘機見識見識。

那時大約是下午二時。和朋友在蛋糕櫃看了一會兒,拿不定主意吃些甚麼,於是就打算先內進再看餐牌。店中一個客人都沒有,倒是有個店員隨意地在店鋪內吃著盒飯。


看到貼在牆上的海報,見店家極力推介「沛公拼盤」($58),於是就叫了一份和朋友share。本身default了的千層班戟並不是我們吃的朱古力曲奇口味,而是朱古力開心果,但店員都願意幫我們更換,讚!

等了大約5分鐘,店員就端來了「沛公拼盤」。此拼盤由紅豆椰汁腸粉、朱古力曲奇千層班戟和好立克胚芽布丁 (由近至遠)組成。


先吃紅豆椰汁腸粉。紅豆蓉硬實,沒有層次可言,倒是像雪藏了好久;而腸粉部分呢,尚算爽滑,但椰汁味超淡。紅豆和椰汁腸粉嘛?兩者貌合神離。


第二個吃的是好立克胚芽布丁。胚芽份量不算吝嗇,不錯;但畢竟主角是好立克布丁。起初我忘了布丁是甚麼味道,於是就先吃一小口布丁,然而放在口腔良久,直到把它送往食道的那一刻,舌頭也似乎辨識不到那是甚麼味道。後來問了朋友,才記起那是好立克布丁呢!於是再吃第二口,舌頭今次終於成功辦認得到了!不過,這不就證明到,布丁的味道淡很得又不出眾嗎?


拼盤中最ok的,莫過於是此店的終極名物-千層班戟。用匙切了一個橫切面來吃。嗯,整個班戟太乾了 (又是冷藏得太久之故嗎?),忌廉的質感全無,「千層皮」有點硬;曲奇沒有咬感,總體略欠層次。可能芒果千層班戟會更出色吧?

放下了$29,今天總算是還了一個心願。沒有吃到一肚火,然而卻沒有令我回復對港式甜品店的信心…


沛公甜品 Dessert Playground
尖沙咀寶勒巷1號玫瑰大廈地下E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