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港島:中環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港島:中環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

心癮 - 勝香園

口味,大概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和心情而改變;口味,亦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。

最近有一個難解的心癮,就是很喜歡到茶餐廳,越麻甩越有味道有歷史者為佳。環境不用很好,有個瓦遮頭即可;最緊要是食物的味道,不用精美,但至少用心製作;還有個空間讓我可以以龜速去品嚐店家出品的心思。

勝香園雖在中環,步行15-20分鐘即到達,但眾所周知此店是人龍店,不論是香港人還是旅客都願意站在窄到不得了的行人路上,排隊「飲啖奶茶食個脆脆」。

在這裡,多士並不只是烘一塊白麵包這樣簡單。由於包類可以揀白麵包、粗麥粒包、甜麥包、軟豬仔包和脆脆,而醬的組合極多,牛油花生奶醬檸蜜果占咖央,來個混醬亦無不可。所以愛嚐新的我,次次叫的組合都不同,隨著心情去決定。

儘管分享一下吃過的組合。

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

特輯 - 芝蛋治大比拼


從前,從來都不會注重早餐這個環節,中學的時候,寧可多偷一些時間去睡多一點,都不願早一點起床吃個好的早餐。好多時候,就只喝一杯牛奶,或者匆匆的咬半個麵包,就趕著上學去。

也不記得是家中誰人先發起,在上年年尾的時候,提議每星期都找一天,一起出外食早餐,地點就是在家中附近的明發小廚茶餐廳。我細食,未能在早餐時候容下一個A餐,而吃多士又好像未夠喉,一份三文治就剛剛好了。芝蛋治就最合我的口味-我常幻想,炒蛋的熱力能把芝士溶掉,做成「牽絲」的效果,美味非常!

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

首篇「與大佬打大佬系列」 - Linguini Fini

2012年2月7日 (星期二)


在理工認識了同系的大佬B已一年有多,今天卻是第1次一起「打大佬」。

難得大家對食物都有一種極度開放的態度,甚至有種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的不死精神。要知道,找到同樣有冒險精神的食友是非常困難的。好多時候一大班朋友出外用餐,縱然90%的時間都能去到我想去的餐廳,或者想試的食物,但此時總會殺出一些之前乜都話「無所謂」的「程咬金」,高聲呼喊「呢間餐廳好難食!」或者「我在德國吃的辣肉腸好鹹,一D都唔食好」(但明明我們在意大利餐廳...),然後大家都會遷就而作別選。它們就這樣永遠被打入冷宮,嚐到的機會也就遙遙無期。

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團年飯 - 陸羽茶室


陸羽茶室-對於我來說,一點兒也不陌生,尤其是有重要的家庭節日聚餐時,陸羽幾乎是穩陣的不二之選。在我的記憶中,除了有那場轟動全港的槍戰悲傷回憶,還有那小時候不斷倒瀉茶的有趣回憶,還有與親戚們一同食飯的開心回憶。

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啟蒙之旅 - 龍景軒

2011年10月17日 (星期一)

這注定是難忘的一天-人生第一次在米芝蓮三星級的餐廳用餐!也是託阿媽的鴻福才有這個機會到龍景軒吃個午餐。所以我早在一個月前已超級期待今天的到來。

不過整個過程有點趕頭趕尾-因為12點半有個Mid-term Exam,所以就以「九秒九」的光速做完試卷,第一個離開試場;食完飯又要回學校上Tutorial。


到達龍景軒時,已大約是下午1:45了。見到家人坐在窗旁的桌子對我揮手。尚記得訂座時女侍應說窗旁桌子已被搶先預留,也好最後還安排到坐在窗旁。那天天氣不錯,和煦的陽光照進來,令周邊的景致都賞心悅目起來。外面景色一望無際,唯獨也看到正在填海的工程地盤,有點煞風景。

家人已點了一些點心,先行開波吃起來。剛坐下來,他們就叫我點些想吃的東西。打開點心牌,其實每樣點心都想試,真的不知怎選擇。點心多以三件為一籠,也有較矜貴的,如龍太子蒸餃和鮑魚雞粒酥。看完餐牌後,叫了幾味後,就到我開波喇!

他們點了馬拉盞炒蘿蔔糕、蜜汁燒鱔和豉油王腸粉,還有雪山叉燒包和蝦餃。後兩樣都被幹掉了,但聽說蝦餃只是普通而已,但雪山叉燒包呢?聽聞一定一試難忘喎!好啦,在等待雪山叉燒包時,就先吃剩下的前三樣吧。

茶方面,阿姨點了菊花茶。很香淳,菊花味亦很濃。茶壺有個爐熱著,很貼心。


先嚐的是的是馬拉盞蘿蔔糕 (上圖的是未被幹前的樣子!)


大概能猜想,馬拉盞和蘿蔔糕的份量各佔一半。真好,那麼每吃一口都不會只有蘿蔔糕。蘿蔔糕的顏色和樣子都對辦-蘿蔔糕大小一致,沒有鬆鬆散散,而且每一粒都完好的沾上了老抽的顏色。嗅一下,惹味非常。吃一小口,雖然沒有口口蘿蔔絲,但亦充滿蘿蔔香。老抽和馬拉盞的味道亦沒有喧賓奪主。難得的是蘿蔔糕軟綿而不散,和馬拉盞、蝦米和蔥一同吃,真的不錯。


然後就到豉油王腸粉。條條偏闊而扁的腸粉都沾上深淺一致的老抽,而配料一樣毫不吝嗇,白芝麻、芽菜、蔥和蛋花為賣相錦上添花,令人食慾頓增。可能腸粉都是又扁又闊,而不是像傳統般的捲起來,吃下去感覺更幼滑。腸粉煙韌又有米香,水準之作!


經典的蜜汁燒鱔。做法也沒有特別之處,不過用料不馬虎:鱔肉軟腍 (亦非走彈牙路線),澆上的蜜汁濃稠剛好,甘香怡人。不過到我吃的時候,這味應該已放在檯上十數分鐘,所以吃時已不夠熱,而鱔肉特厚,所以整體口感怪怪,可惜。我亦略嫌燒鱔皮焦脆不足。


順帶一貼的是蝦餃。家人說普通而已,所以我們也沒有encore。


不久Round 2叫的點心便來了。首先是逐件計的小籠包。當女侍應端上桌子的時候,不禁在心中「哇」了一聲,因為賣相真的很精美!


來個很禪的特寫...

每個小籠包都像坐著一個鞦韆架上,高貴感大大提升。其實這個設計也挺細心,可讓每位客人先用手把小籠包從桌子中央的蒸籠上拿到自己的碟前,減少運送途中包皮爆破湯汁亂竄這尷尬場面之發生。

膽戰心驚地用筷子夾住小籠包的頂端,試圖把小籠包夾離竹架。輕輕掀起之時,除了發覺頂部沒有為了食家易夾一點而造得特別硬之外,還發覺底部竟然有塊很薄的花形紅蘿蔔片墊住。我猜想其用意是,防止在蒸小籠包的過程中,包皮黏著竹架,然後客人在享用小籠包的時候發生令人沮喪的一刻。

先享用小籠皮的湯汁吧。用口把小籠包皮的一小角咬穿,發現小籠包皮造得很薄,亦具韌性;湯汁則雖熱但不燙口,味道清澈,油份不多但非常鮮甜,每一口盡是精華。阿姨說,湯汁味道比鼎泰豐的還要鮮甜呢。而湯汁份量都比鼎泰豐的多。啜完湯汁後,就品嚐內裡的豬肉。豬肉份量不多,但肥瘦參半,非常適中,幾乎入口即溶。


緊接下來的便是雪山叉燒包

這款點心,是添好運的成名作,但追源索流,開山祖其實是龍景軒。我曾吃過添好運的雪山叉燒包,覺得是不錯的-印象就僅是「不錯」而已,還不及在龍景軒吃的那種「震撼」。

這道雪山叉燒包,雖然外表平凡,但侍應端上時,一室滿是牛油香;咬一口,更滿載驚喜-熱辣辣之餘,口感更是輕得非常的一致。包表面非常鬆化,那用大量的牛油和砂糖混合成的脆皮幾乎由頭包到落尾;而包的底部有被煎過的香脆,最重要是叉燒包的皮造得很薄又有回彈性。再加上內裡那味道不霸道、濃稠適中的叉燒醬汁,享受被推至極致!


叉燒選料比添好運的更好。這裡的叉燒很腍軟,肥膏就只有一小粒,剛在叉燒的邊緣位置。從來我吃包點就只吃一件,今天亦破例吃了兩個!


又緊接下來的是原粒鮑魚雞酥。是另一款逐件計的名物。侍應特地遞上刀和叉。

樣子很吸引-發亮的芡汁包著數顆圓渾彈牙的鮑魚,以及那樣子很鬆脆的曲奇皮,都令我恨不得立刻不用刀叉,而直接用手,像拿起蛋撻一樣,大快朵頤地咬一口。


那曲奇皮就如想像中一般香脆,但一切下去就盡碎了,其後亦很難用叉叉住來食。叉大概是用來享用那迷你的式的二十八頭鮑魚。鮑魚很鮮味,亦很軟腍。但很奇怪,我竟然對雞粒完全沒有印象。整體用料很有水準,但組合起來我又覺得味道平平而已,留下的印象不深。


然後是龍太子蒸餃。同樣是逐件計的名物。

真的很喜歡它的賣相,用個迷你蒸籠特意盛著這個餃,以突顯它的高貴。賣相別出心裁,用料亦高貴。龍太子,顧名思意,用料就用上龍蝦肉和帶子。蒸餃用菠菜皮包著,很有特色。然而味道卻一般,我覺得整個餃欠缺層次感。用料雖上乘,但我卻有「大魚大肉」的感覺。菠菜餃皮雖然薄,但卻很黏底,奇奇怪怪的。


然後又有這個鵝肝鍋貼。鵝肝和鍋貼同是我喜歡吃的食物,但當我看餐牌時聯想到的卻是「飽滯」。不過還是點了這個大玩fusion的菜式。


如上圖所見,龍景軒一貫皮薄餡靚的宗旨做點心。抵讚的是內裡的鵝肝一點兒都沒有偷工減料。不過這個組合真的有點肥膩...


美食在前,這個春卷差點被遺忘。忘記了春卷的名字,但如圖所見,餡料有鮮蝦和菠菜。一碟有三條,廚房預先分成六件端上來。Presentation亦見心思,斜切口的那一面是對著外面的。春卷皮炸得超脆,是我吃過之中最脆的。我手痕,加了些少放在桌上沒有被用過的豆瓣醬在春卷餡一同吃。結果呢,我還是覺得食物本身已有一定的鮮味,豆瓣醬味道實在太霸道,把所有鮮味都洗刷掉。

所以這也是我的宗旨,但凡點上附上的醬料前,一定會試清楚食物的真味。

食得七七八八,又到甜品時間。看了餐牌數遍也拿不定主意,就問了男侍應有甚麼推介,結果拍板叫了兩款甜點。


第一款甜點是琥珀核桃酥。賣相精美得令人不忍心吃掉它。


那一個個小孔令人更覺點心精美之處。我們在猜想,師傅們要用幾多時間去為核桃酥刺孔?



輕輕用匙分開一半,一窺全貌。


這個酥吃落去微熱,酥皮和合桃同樣香脆。酥皮依舊牛油香十足和香脆,一咬即散;琥珀核桃的甜沒有很黏牙很霸道,濕度與酥皮剛剛好,是個和諧又可愛的組合,令人捨不得吃下去。


我們又點了紅棗桂花糕,以清香優雅的甜品作為最後一道甜品最好不過。


不過不久才發現,贈送的甜品中,又包括了這道甜點。如果侍應在我們叫的時候有作提醒便是更好了。

紅棗桂花糕一如所料清新怡人,香氣十足,紅棗更是吃過的糕點中最大粒的。至於核桃曲奇呢?很明顯是濫竽充數,不是新鮮焗出來。拿回家品嚐,怎料卻散晒...


外帶用的紙袋亦不馬虎!


整體來說,這頓午飯絕對是愉快又難忘,物有所值。這是我第一次嚐到米芝蓮三星級的水準,讓我見識到何謂「精緻」和「用心」,亦令我堅決要搵同慳更多錢去摘星。侍應的服務尚算殷勤,我後面坐著一個穿著商務套裝的外籍女子。她果然識嘆,特地選了對向海境的位子坐,點了商務套餐,在侍應細心地指導她用筷子之下,偷一個午飯的時間,去享受佳餚。


我一定會再來的。